北京代代助孕

首页 北京借腹生子 北京借腹生子代生 北京借腹生子代生宝宝 北京借腹生子捐卵 其它案例
您当前的位置: 北京代代助孕 > 北京借腹生子 >
北京借腹生子 北京借腹生子代生 北京借腹生子代生宝宝 北京借腹生子捐卵 其它案例
推荐案例

伊朗白色革命:未成功的现代化

时间:2020-04-13   浏览量:640
张江 中东观察员[摘要] 巴列维为维护其统治,在美国的支持下进行了“白色革命”,重新开启了现代化改革闸门,“白色革命”是一套相当复杂的系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工程。

改革促进了伊朗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并在当时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但是巴列维的改革没有使农民,工人得到真正的实惠,他在极力镇压在现代化中成长起来的中产阶级的同时又极度削弱其统治基础——地主阶级。

改革触动了当时占伊朗大多数人口的伊斯兰教的利益。

1979年宗教势力领导的各阶层推翻了巴列维的统治。

“白色革命”也随之失败,巴列维的现代化之所以失败,其根子就在:除非王朝勇敢地改造自己的性质。

[关键词] 现代化 礼萨·巴列维 白色革命 霍梅尼 伊朗 什叶派

伊朗是一个现代化起步较早的第三世界国家,伊朗前国王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雄心勃勃想通过“白色革命”使伊朗一步跨入现代化社会,跻身于世界五大国之列。

结果,不但现代化未获成功,而且政权丢失,其本人也落得洒泪辞国,客死他乡。

这次改革教训值得我们借鉴。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伊朗基本上还处于从前工业社会向资本主义过渡的初级阶段。

在经济方面,农业构成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国总人口中农民约占75%;农产品的收入是国家收入的主要来源,但在农村,土地所有制仍占优势,地主支配着全国可耕地的74%,其中一半以上又为大地主所占有,“一千家”控制了全国农村的大量土地,据有全国农业资源的40%。

而农民自有的土地约占14%。

(1)在大约1500万农民中,大部分是无地农民(总数占农民的60%)其余约23%的农民只有不多于1公顷的土地,属于少数农民;占有1~3公顷的土地的农民仅占农民总数的10%左右。

在此情况下,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一度使以农立国的伊朗粮食不能自给。

巴列维深知农业对其政权稳定的作用,于是1951年下令建立“巴列维王室土地分配和出售委员会”。

1952年,又建立“乡村合作和开发银行”负责向购地的农民提供信贷,以帮助他们购买农业机械,掘井,建房。

到1961年国王共出售了517座村庄,建立了729个合作社。

1955年颁布“国有土地出售法”建立“国有土地局”,主管土地的销售,出租和有偿分配。

并规定了最高土地拥有量水浇地10公顷,旱地15公顷,游牧或边疆地区为100公顷。

分配土地的对象为10万户拥有耕作权的佃农。

这两次出售土地为极少数农民解决了土地问题,绝大多数农民仍然两手空空。

此时,1958年伊拉克费萨尔王朝的垮台和共和国的成立,使巴列维王朝加快改革步伐,同时美国也要求巴列维进行改革。

二1963年1月26日,巴列维国王倡导的“国王和人民的革命”即“白色革命”正式开始。

这是继二十世纪初期礼萨汗改革之后,伊朗再次启动了现代化改革闸门。

所谓“白色革命”就字面含义而言是要避免由左翼力量领导的“红色革命”和由宗教势力邻导的“黑色革命”。

“白色革命”是一套相当复杂的系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工程。

1963年1月颁布了六项改革方案:(1)土地改革;(2)森林和牧场的国有化;(3)出售国营工厂的股份以筹措土改基金;(4)工人参加企业分红;(5)修改选举法给妇女与男子平等的选举权;(6)成立“知识大军”(即农村扫盲队)。

1967年伊朗政府又把6项内容列入白色革命的范围;(1)成立农村“卫生大军”;(2)成立“开发大军”;(3)成立“公正之家”;(4)水源国有化;(5)制订全国性城乡建设的规划;(6)行政改革,即改组所有政府机关,行政权力下放,反对官僚主义,提高行政效率。

1975年在土改完成后不久,又增加了7项改革方案:(1)扩大企业所有权(即出售企业股份,吸收工人入股);(2)反对投机倒把;(3)实行免费教育,对象限于愿意在毕业后义务为国家工作一定年限的大中学生;(4)同意免费供养两岁以下的儿童;(5)在城乡实行社会保险;(6)反对贪污腐化;(7)反对通货膨胀。

(2)“白色革命”包括内容甚广,其核心是土地改革,而土改的目的旨在“消灭封建主义的原则和地主与佃农的关系”,促进资本主义因素的成长,为“建立一个现代化的进步伊朗打下坚实有力的基础。

”(3)三“白色革命”取得了巨大的战绩:土改完成后“享有租佃权的无地农民中约92%即194万农户获得数量不等的土地,原来拥有少量土地的富裕农民亦在土地改革的第二阶段购置土地,在外地主对于乡村土地的垄断和超经济强制不复存在。

”(4)“白色革命”和地权的转移意味着农民普遍摆脱了对于租佃权的依赖和固着于土地的状态,进而形成自由劳动的广阔市场。

另一方面,在外地主被迫出售相当数量的土地之后,其投资方向由乡村和农业领域转向城市和工业领域,加之白色革命政府实施的相关政策,有力地推动了现代化工业的发展和城市现代化的进程。

1963~1977年可谓伊朗历史上的工业革命时期,现代工业的生产规模明显扩大,主要工业品产量急剧增长。

据伊朗官方统计,从1963~1977年,10~49人的小型工厂由1502家增至7000家,50~500人的中型企业由295家增至830家,500人以上的大型工厂由105家增至159家,(5)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导致了对于劳动力的广泛需求,吸引大量的乡村人口移入城市,从而导致了城市人口的膨胀,1960年伊朗人口的70%生活在乡村,30%生活在城市。

1978年城市人口共计1728万。

(6) 城市数量急剧增多,城市规模明显扩大。

“白色革命”发展世俗的教育体系和司法体系,完善政府机构和官僚制度,知识界和政府雇员的人数随之增多,其社会影响明显扩大。

从1963年到1977年伊朗全国的小学生由164万人增至400万人,中学生由37万人增至74万人,大学生由2.5万人增至15.5万人;1977年,各类学校共有教师约20万人。

(7)另据统计,伊朗政府在白色革命之前设有12个部,雇员15万人,到70年代中叶,政府设有19个部,雇员增至56万人,(8)这样提高了整个国民素质,政府办事效率也明显提高。

白色革命也使世俗化进一步发展,土地改革触及约占全国耕地面积30%的宗教地产瓦克夫,严重削弱了教界的经济基础,而所谓的知识大军和公正之家则是否认教界在教育和司法领域行使权力的重要举措。

1963年通过的新选举法规定,妇女有权参加选举。

巴列维认为此举“结束了社会的耻辱”。

(9)1967年6月,伊朗政府颁发了“保护妇女家庭法”。

该法规定:离婚问题经法院审理和判决方能生效,从此取消了男子可以随意休妻的特权。

还规定,男子只能娶妻2人,在娶第2房时必须征得第一房的同意,后来又修改了这个法规,妇女据此获得了提出离婚的权利。

这个法令改善了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

通过以上努力妇女的文化水平明显提高。

1960/61年度,全伊朗的大学生2.38万人,其中女生只有2700人,女生不足1/9,大学教师2124人,女教师仅为183人,不足1/10。

1972年~1973年度各大学的女生几乎相当男生的1/5,在各个学院则为1/3,1974~75年度,大学教师中女士增加到650人。

(10)与白色革命同步,巴列维对国民经济进行了第三、第四、第五个经济发展计划,巴列维利用石油收入的大量美元投资工业,推动经济飞速增长。

在1959~1960年度和1970~1971年度间,国民生产总值从38亿美元猛增到107亿美元,即增长181%,年平均增长率霎近10%。

此后经济发展势头更猛,1972~1973年度国民生产总值增长20.8%,1973~74年度国民生产总值增长47.3%,1974~1975年度国民生产总值增长70.7%,也就是说,这三个财政年度中,国民生产总值翻了3.7倍,同时国民总收入增长速度也非常快,在这三个年度中分别为20%,34%和42%。

工业是巴列维经济发展的支撑点,在第三个经济发展计划(1963~1967)期间,工业增值率达到年平均12.7%,第四个经济发展计划(1968~1972)期限间达到15.2%,第五个发展计划(1973~1978)的预定指标是20%,其完成情况超过预定数。

穆罕默德·礼萨曾预计到石油开采有一天会枯竭,因此从60年代起就有意识地扶植新工业,调整工业结构。

这样较老的纺织、食品、建筑三个行业在工业中的比重从1962年的73.6%降到期1973年的64.9%,(11)而化工、钢铁、机械、机动车等部门的比重则显著上升。

到1975年,伊朗已建立了比较全面的工业体系,包括电力、采矿、冶金、炼油、汽车、水泥、造纸、化工、机械、纺织、食品加工等部门,并开始向电子、原子能发电方面发展。

总之,伊朗的工业发展速度是惊人的,引起全世界的广泛关注,研究者们一致承认:“1960年以后工业在伊朗的增长速度之大,几乎在历史上举世无双。

”(12) 70年代初,伊朗成了世界上第九个最富的国家。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伊朗也成为军事大国。

1954年,伊朗军费开支仅7800万美元,1974年跃增至36.8亿,3年之后,竟达到94亿美元!军费开支占政府预算的1/3。

国民生产总值的9%以上。

伊朗不仅建立了一支强大的陆军和一支现代化的空军,并准备组建远洋海军,还拥有最先进的雷达、中短程各式导弹、坦克和大炮,其空军的装备也是世界上第一流的——刚研制出来的美制飞机还没有装备美国空军,伊朗空军竟已经有了。

(13)巴列维王朝以工业化带动国家的强大,它的军事谁也不能无视。

四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也随之发生重大变化,社会力量的重组,新的问题也随之出现。

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土地改革是白色革命的重要部分,土地改革并未导致乡村人口平等的经济地位,地产规模仍存在明显差异。

拥有土地不足2公顷者约100万户,拥有土地2~10公顷者约140万户;而拥有土地超过50公顷者虽然只有4.5万户,但其地产总面积却占全部耕地的47%,土地改革并没有真正满足广大农民对于土地的要求,相当数量的乡村人口仍然处于贫困状态。

土地改革使农村的剩余劳动力释放出来,为工业化提供了廉价的劳动力,但他们相当一部分处于失业半失业状态,生活艰难,容易悲观失望或憎恨富人,形成一股政治上不稳定的社会群体。

其次,工人生活仍无保障。

据1974年对2779家不同类型企业22.4万工人的调查,73%的工人的收入低于法定最低生活工资。

一半以上家庭人均一周的收入不足100个里亚尔,占受雇工人总数28%的纺织工人,一般工资都偏低,房租上涨以后,其数额超过工人工资的一半,大多数工人一天要工作10~12小时,而当时大不里士一平米土地卖到45000里亚尔。

在白色革命中,巴列维把工人向企业入股列为重要措施之一,于1972年5月付诸实施,但成效甚微,工人生活苦不堪言,1973年以后工人生活由于通货膨胀的加剧而急速恶化。

工人们也开始以罢工来争取自己的利益。

再次,传统的巴扎商人各手工工匠,无疑是现代化的牺牲品。

其数虽呈缓慢增长的趋势,然而面临现代化的冲击,其经济活动处于相对萧条和萎缩状态,经济实力社会地位已非往日可比。

尽管如此,巴扎商人和手工工匠毕竟遍布城市和乡村和各个角落,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

仍不失为具有广泛影响的社会群体。

白色革命之后,巴列维王朝通过各种优惠政策,扶植和发展现代工业,许多手工业产品渐遭淘汰,手工工匠深受其害。

1972年政府强行推广机制面包,面包业6000多工匠因此失业。

1975~1976年政府取缔巴扎商人和手工工匠的行会组织,强化对于巴扎商人和手工业工匠的控制,进而利用复兴党掀起反对奸商牟取暴利的运动,致使8000巴扎商人身陷囹圄,约20,000巴扎商人流亡他乡,20余万店铺被迫关闭。

巴扎商人和手工业工匠无力单独对抗巴列维王朝,被迫转向教界寻求保护。

第四,照理说,城市中产阶级是现代化的社会基础,他们应最支持现代化。

城市中产阶级是巴列维王朝现代化的产物,早在礼萨时期,城市中产阶级就初具雏形。

二战以后,随着经济发展,城市中产阶级迅速壮大;国家派许多人留学国外,回国后成为各部门骨干;工业化养育了现代工商企业,并造出大批新型工商业主;国营厂矿的经营人员和现代司法制度的律师,公诉人等等构成了城市中产阶级的组成部分,日益发展的高等教育则培养出越来越多的新型知识分子,他们对现代充满了希望。

但专制制度使他们与国家对立,作为现代化的产物,城市中产阶级要求参与政权,这本是很正常的事,但巴列维王朝无论如何也不愿意这样做。

王朝对中产阶级采取防范,暴力高压政策,这样,尽管城市中产阶级支持现代化,但同时又“对一个建立在个人权力基础上的政权感到厌倦,这个政权把他们排斥在决策中心之外而喜欢独断专行。

”(14)这样在巴列维的专行、恐怖政治之下中产阶级被压制。

最后,地主是国王的天然政治盟友,培植强大的地主阶级,就是为王朝培植社会土壤。

但巴列维容不得任何人分享权力。

因此也和对待城市中产阶级那样,王朝只希望它的社会存在,而不允许它的政治存在。

1962年国王发动“白色革命”。

“白色革命”的六点纲领中最重要的就是土地改革。

国王说得很清楚,“白色革命”是针对地主阶级的,“权利应归全民,而不是为少数人所垄断”;大地主是“社会的寄生虫”,“作福的日子已经屈指可数了。

”(15)通过土改地主阶级的政治势力被削弱,在议会中举足轻重的作用也丧失了。

国王已完全控制了议会,大地主作为一支可以与国王抗衡的政治力量已退出政治舞台。

这样巴列维政权失去其统治基础,什叶派借人民对政权的不满举起反巴列维的旗帜。

宗教人士反对巴政权,也有其深层次原因。

土地改革触及约占全国耕地面积30%的宗教地产瓦克夫,严重削弱了教界的经济基础,而所谓的知识大军和公正之家则否定教界在教育和司法领域行使权力。

1965~1975年,伊朗全国的清真寺由20,000处减少到9,000处,教界控制的宗教学校数量锐减,尤其是妇女解放运动严重威胁着伊斯兰教的传统。

20世纪初,原教旨主义在伊斯兰世界悄然兴起,20世纪60年代末,霍梅尼进一步发展了原教旨主义的理论学说,倡导宗教政治化的思想原则,强调宗教应当超越信仰的范围走进政治领域,将宗教视作反对君主制度和独裁专制的政治武器。

霍梅尼认为,世俗统治与经训阐述的原教义不符,君主制度背离早期伊斯兰教的历史实践,“伊斯兰教与君主制的全部观念存在根本的对立”,只有推翻世俗化的君主制度,重建教俗合一的神权政治,才能摆脱独裁专制,保护“被剥削者”的利益,实现社会秩序的平等和民主。

霍梅尼声称:“伊斯兰政府不同于现行的其他政府形式。

它不是专制的政府,那种政府的首脑支配着民众的思想,损害民众的生活和财产。

先知以及信士的长官阿里和其他的伊玛姆都无权毁坏民众的财产或他们的生活。

伊斯兰政府不是专制的,而是立宪的……伊斯兰政府是法治的政府,安拉是惟一的统治者和立法者……成千上万的人饥寒交加,得不到起码的医疗各教育,却有许多人腰缠万贯,挥金如土……我们的义务是拯救被剥削者和被虐待者。

我们有责任帮助被虐待者和压迫斗争”。

(16)霍梅尼赢得了不同的社会群体,拥护小资产阶级把他作为私有财产,传统价值观念和身陷困境的巴扎商人的保护者。

知识分子把他作为富于战斗精神的民族主义者,将会完成摩萨台的未竟事业,使国家从帝国主义和专制主义的双重压迫下得到解放。

城市的工人和农民视他为实现社会公正和财富的重新分配的救星,这样所有的人都从他身上看到自己的希望。

1978年1月,政府指责教界是“黑色反对派”,诬陷霍梅尼是别有用心的外国间谍,教界极度愤慨,遂放弃旁观态度,加入世俗斗争行列,进而得到巴扎商人和工匠的支持,斗争的范围逐渐由德黑兰扩大到其他许多城市。

教界势力的扩大,标志着反对巴列维国王的政治运动开始由世俗的形式转化为宗教的形式,遍布各地的清真寺成为反对巴列维国王的据点,伊斯兰革命随之进入第二阶段。

1978年夏以后,城市的下层民众成为反对巴列维王朝的重要力量,将伊斯兰革命推向高潮,教俗各界的诸多群体,由于反对巴列维君主独裁的共同目标,实现了广泛的政治联合,是为“伊斯兰革命”的社会基础。

1978年11月,民族阵线领导人桑贾尼和自由运动领导人巴扎尔甘前往巴黎,与霍梅尼会晤。

三人一致认为现存的君主制度与伊斯兰教的原则不符,是政治独裁,社会腐败和民族屈辱的根源所在,进而其共同宣布,结束伊朗的君主制度,建立伊斯兰共和国,在宗教势力领导下各个阶层共同努力斗争,1979年1月16日,巴列维国王逃离伊朗,君主制度宣告结束。

1979年4月1日,伊斯兰共和国成立。

五伊斯兰共和国成立标志着巴列维现代化改革失败。

巴列维的现代化与大多第三世界国家一样都是受到了现代化潮流的冲击后,才被迫实行现代化的。

巴列维认为现代化首先是物质的——由于体会到现代化的物质力量,所以要追求物质现代化。

但这样就必名把现代化等同于工业化。

并且对巴列维来说现代化不仅是国家的需要,而且是它自身合法性的需要。

亨廷顿说:“在20世纪,传统君主比现代民族主义领袖更热衷于现代化,因为民族领袖刚刚领导民族取得独立,由独立而得到了国家政权的合法性,传统君主则必须以良好的政绩来证明自己的合法性。

因此,他们便成了推行自上而下的宫廷革命的倡导者。

”(17)很明显,这种现代化只能以追求工业化为目标,否则就会危及政权存在的基础,巴列维的现代化之所以失败,其根子就在这里:除非王朝勇敢地改造自己的性质。

注释:(1)张振国:《未成功的现代化——关于巴列维的白色革命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4页。

(2)王新中、冀开运:《中东国家通史·伊朗卷》,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316,317页。

(3)彭树智:《伊斯兰教与中东现代化进程》,西北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第264页。

(4)哈全安:《从白色革命到伊斯兰革命》历史研究2001年第6期第136页。

(5)E,Abrahamian.Iran Between two Revolutions,Princeton1982,P430,转引自哈全安:《从白色革命到伊斯兰革命》,《历史研究》2001年第6期,第137页。

(6)A,Farazmand,The State,Bureaucrancy and RevolutioninIran,P154。

(7)E,Abrahamian.Iran Between two Revolutions,Princeton,1982,PP431-432。

(8)M,Amjad,Iran:From Royal Dictatorship To Theocracy,P94。

(9)王新中、冀开运:《中东国家通史·伊朗卷》,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319页。

(10)王新中、冀开运:《中东国家通史·伊朗卷》,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319页。

(11)茨佐夫斯基主编:《巴列维统治下的伊朗》,(Geogrge lenczowski,Iran Under The Pahlavis),斯坦福大学1978年版,第130-133页,转引自钱乘旦:《论伊朗现代化的失误及其原因》,《世界历史》1998年第3期,第31页。

(12)茨佐夫斯基主编:《巴列维统治下的伊朗》,(Geogrge lenczowski,Iran Under The Pahlavis),斯坦福大学1978年版,第150页,转引自钱乘旦:《论伊朗现代化的失误及其原因》,《世界历史》1998年第3期,第31页。

(13)哈里戴:《伊朗:专制与发展》,(Fred,Halliday,Iran:Dictorship And Development)企鹅社1979版,第71-7294-95页。

(14)哈里戴:《伊朗:专制与发展》,(Fred,Halliday,Iran:Dictorship And Development)企鹅社1979版,第43页。

(15)巴列维:《白色革命》,载热拉德·德·维利埃:《巴列维传》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368页。

(16)L,Davidson,IslandFangamentalismLondon1998,PP136-138。

(17)亨廷顿:《变动社会的政治秩序》,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版,第168,170页,转引自哈全安:《从白色革命到伊斯兰革命》,《历史研究》2001年第6期,第137页。

参考书目:彭树智:《伊斯兰教与中东现代化进程》,西北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热拉德·德·维利埃:《巴列维传》,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王新中、冀开运:《中东国家通史·伊朗卷》,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哈全安:《从白色革命到伊斯兰革命》,《历史研究》2001年第6期。

钱乘旦:《论伊朗现代化的失误及其原因》,《世界历史》1998年第3期。

张振国:《未成功的现代化——关于巴列维的白色革命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彭树智:《二十世纪中东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热拉德·德·维利埃:《巴列维传》,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及附录巴列维:《白色革命》。

黄民兴:《试析中东现代化的特点》,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2月(第33卷)第1期。

金宜久:《伊斯兰教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范鸿达:《美国与伊朗1953年政变》,《世界史》2002年第9期。

哈里戴:《伊朗:专制与发展》,(Fred,Halliday,Iran:Dictorship And Development),企鹅社1979版。


参考资料